尋神農根,溯府河源。涢水源頭在哪里?隨州大洪山與武漢洪山區又有著什么關系,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,大洪山里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。
大洪山一名,最早得見于《水經注》《水經注》中所著“涢水出其陰,亦謂之涢山”。
涢水的源頭位于隨州大洪山主峰寶珠峰東北麓,共有東西兩個源頭,東源出靈關埡,西源出雙門洞,兩源匯入大洪山水庫(琵琶湖水庫)后,流經茅茨畈、向東北經涢陽至澴潭,折向東南流經隨州、廣水、安陸、云夢,于孝感臥龍潭與澴水匯合后,流經武漢盤龍城,最后在諶家磯注入長江。
而涢水在流入安陸境內稱為府河,曾是兩岸百姓生活和生產的主要水源。1958年以前,府河木船可由漢口通航至隨州澴潭、安居,通航里程達249公里,是鄂中北運輸主要通行路線。漢江、長江下游至河南省往來的貨物,均依賴府河過往的商船在古德安府中轉,也誕生了隨州一道重要的美食——拐子飯。
府河全長321千米,孕育了大洪山與武漢山水相連的五千年人文歷史。今天,自長江溯府河而上,沿途仍然能見到很多碼頭舊址屹立在河邊,訴說著昔日的繁華。
湖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,政府機關位于武漢市洪山區。說到洪山,就不得不提湖北隨州的大洪山。南宋端平年間,隨州大洪山的洪山禪寺為躲避戰火侵擾,便遷往武昌的東山寺(現寶通禪寺),又將武昌東山改名為“小洪山”以作紀念,自此,武昌才有了洪山的地名。
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前身江漢行署,也是由隨州大洪山遷入。1947年夏,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,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。戰火硝煙中,新的江漢軍區部隊揮戈西進,在大洪山重建江漢軍解放區;江漢區黨委、江漢行署、江漢軍區部隊,以大洪山為核心根據地,迅速擴展,先后解放隨縣等16座縣城和廣水、沙洋等150多座重要集鎮,行政區管轄面積由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0萬平方公里。1949年5月12日,江漢區黨委、江漢行署、江漢日報、江漢公學向武漢進發,至孝感花園集結。5月20日,湖北省委、湖北省人民政府、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北省軍區在孝感花園成立。自此,標志著湖北省領導機構從此成立。武漢的洪山區、洪山路、洪山廣場等,凡是以洪山命名的地和物,都與隨州大洪山有著深厚的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。
隨州大洪山與武漢山水相依,一脈相承。兩地地域相近,僅200公里,自駕旅行全程高速,這里是府河的源頭,一河清水由大洪山匯入長江,自然環境優美,生態資源富饒,負氧離子豐富,是春季賞花、夏季避暑、秋季登高、冬季觀雪的旅游度假勝地,被譽為武漢的后花園。
兩地文化相連,在武漢都能找到洪山的“影子”,這里是紅色的熱土,江漢地區解放戰爭的步伐從大洪山邁出,賀龍、徐向前、陶鑄、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,都曾在此浴血奮戰過,無產階級革命家、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陶鑄還留下“策馬洪山踏日斜,拼將赤血灌春花”的詩句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州市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
您的瀏覽器版本太低!
為了更好的瀏覽體驗,建議升級您的瀏覽器!